招生咨询
入学申请
CISK-教师说

CISK-教师说

首页 管理及师资 教师说 Ms. Jackie: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 Jiddu Krishnamurti

 

 

 

IB作为全球公认最难的国际课程,其中DP项目涉猎的范围更是出了名的深入。但CISK 毕业生的IB均分已连续两年达到37分DP中文A的平均成绩更是突破了6分(满分7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CISK一群充满热情,享受教学的老师们,他们均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希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带给学生们,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一起成长。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Ms. Jackie老师,Jackie老师自从2018年加入我校,就一直担任MYP-DP阶段的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她来说:“热爱文学,那是诗和远方,也是脚下的每一寸土壤;热爱教育,那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丁嘉懿

 

目前教授DP十一年级中文A文学课程,十二年级中文B课程,MYP八年级语言习得课程。

 

她在苏州大学完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之后,便以中国汉办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身份去了美国波特兰富兰克林高中教授中文。自从2018年加入我校,有三年教授MYP九、十年级的经验

传统中文课程IBDP中文课程有什么不同?从传统课程转至IB课程,需要注意哪一点?如何才能更好的从MYP过渡到DP?让我们听听她的回答。

 

 

Q1

IBDP中文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传统的中学语文有什么区别?

中文学习到了DP阶段进行了分流,在CISK我们还设了两门课程——语言和文学课程、文学课程

 

在我看来,IBDP中文课和传统的中学语文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最终目标上确实存在微殊,DP学习更偏向于主动性学习,偏向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内省”的过程。

 

 

首先, 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我们不再像传统语文那样以篇目为单位进行讲授,就文学课程而言,我们以不同地域、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为单位展开教学,作品的选择要横跨三个领域——作者、读者与文本,时间与空间,互文性

 

一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中长篇小说、一部话剧都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更集中地反映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一个时代的风貌。

 

 

其次, 我们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

 

DP中文注重学生对文本有理有据的“个人理解”,我们注重一千个学生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展示和呈现,允许并在一定程度上欣赏学生“特立独行”的解读。

 

就小说人物分析而言,我们会分析人物的特点,同时形成人物特点的原因也同样重要,要“知其然,以知其所以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会穿在整个DP学习过程中。

 

再次, 教学与文学概念相融合

 

DP中文学习是通过本文对一些重大概念进行深入学习,这些概念引领我们去寻找品鉴作品的入口,帮助学生多视角地去看待作品,并完成一篇高级课程论文的写作。

 

比如DP七大文学的重大概念中有一项是“认同”,当我们在学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时候,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有怎样的联系?

 

最后, 作品的教学与全球性问题息息相关

 

 

DP中文对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敏锐地洞察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作品不局

限于作品本身、时代、地域,它所呈现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共性”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共性”问题里,往往有他们自己的个人思考,对周遭世界深深的感悟,从而调动学生内驱力去“改造”世界,让他们成为一个具备国际情怀的终身学习者

 

Q2

如有学生从传统课程转到IB,那他/她在中文课的衔接上要做哪些准备?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要习惯性地成为“之一”,要勇敢地成为“第一”。

 

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连接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典作品会跨越地域和时代,在点与点的连接之后将是一个更完整的平面,他们会互相补充,互相成就。

 

国际情怀的培养

 

“一寸山河一捻土,一思社稷一念君。”文学始于映照世界,作品让你对“世界”的解读更完整,同时止于回归世界,让你对世界的“缺口”进行关照和反思。

 

Q3

学生从MYP中文到DP中文的衔接应该怎么准备?

 

 

MYP是DP的储备期,同时又是PYP的拓展期,MYP中文承担着延续和深化的双重重任,在这里我主要针对MYP高段九、十年级的中文文学学习来简单谈一谈。

 

 

有针对性地进行关联阅读

 

如果说之前的阅读是散乱无章、七零八落的,那在G9和G10阶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和有效关联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整体的一部分”,学会在“关联”和“对照”中寻找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欣赏“和而不同”,让理解有温度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丰富学生的“看客”角度。对人物、事件的解析要从单一性视角转换到多层次视角,没有绝对的“好”与透彻的“恶”,每一片阳光背后必然有阴影的存在,作品人物的行为、心理背后是深层次的形成原因,同样事件的结局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过程和路径更值得我们深思。

 

忠于自我感受,善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我

 

 

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要勇于、善于表达自我感受,这种表达可以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也可以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但在表达过程中要让自己的感受有迹可循,学会品鉴作品不仅是纯粹的感情表达,更是一种能从文本中、甚至背景中找寻有力的支撑的、有理据的自我表达

 

培养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

 

学生不仅要对语言传达的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也需要在阅读或写作过程中,对语言本身有敏锐的觉察力。作品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对作品语言产生了如何的效果,在创意写作中,要如何善用这些语言技巧,都是MYP高段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感谢Jackie老师的分享,正如她所说,IB课程也正是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壤,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师生,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CISK学子。下一期我们将会邀请到PYP, MYP的Ms. Vero老师,向大家深度解读PYP及MYP阶段的中文课程,敬请期待!

 

 

Editor Jackie & Yerin

Credit to Hanna

 

 

Website Sitemap